徽商银行:2万亿规模下的风控漏洞与上市困局

徽商银行:2万亿规模下的风控漏洞与上市困局


  

徽商银行:2万亿规模下的风控漏洞与上市困局

  2025年4月,徽商银行发布年报称总资产突破2.01万亿元,成为中西部首家迈入“2万亿俱乐部”的城商行,净利润连续四年正增长。然而,光鲜业绩之下,该行却因频繁的监管罚单、高管腐败案件及内控失效问题屡遭质疑。仅2024年,徽商银行及分支机构累计被罚超2160万元,涉及信贷违规、数据造假、员工行为失范等乱象。更令人瞩目的是,其三任董事长因贪腐落马,A股上市计划因股权纠纷搁浅六年。业绩增长与风险暴露并存的徽商银行,正面临高质量发展与合规治理的双重挑战。

  徽商银行年报中强调“风险防线持续筑牢”,但监管记录显示其内控管理漏洞频发。2024年,监管部门对该行及分支机构开出42张罚单,罚没金额达2161.6万元,较2023年增加近500万元,创下近年新高。其中,单笔最高罚单达550万元(合肥宁国路支行因流动资金贷款全流程管理缺陷被罚),另有6张百万级罚单直指信贷业务违规,如“向虚假项目放贷”“信贷资金流入限制性领域”“以贷转存虚增存款”等。

  南京分行成为违规重灾区。2024年1月,该分行因“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等七项违规被罚350.1万元,5名责任人连带受罚,暴露出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等基础合规环节的严重缺失。类似问题并非个案:2023年6月,徽商银行总行因“为身份不明客户提供服务”等六项违规被罚431万元;2024年10月,安徽监管局专项检查发现其存在“以贷转存”“员工虚增存款冲时点”等乱象,直指负债与资产匹配性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治理问题屡罚不止。2024年1月,徽商银行因“EAST系统数据失真”“受托支付管理不规范”被罚395万元,暴露其核心系统数据真实性存疑。业内人士指出,此类问题可能掩盖真实风险,导致资产质量“纸面优化”。

  徽商银行的腐败问题与其业绩扩张如影随形。2024年5月,原董事长李宏鸣因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被判刑14年6个月,其涉案金额高达9085万元,并违规放贷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此前的2022年,第四任董事长吴学民因受贿和滥用职权被公诉;首任董事长戴荷娣则在退休8年后被查,非法收受财物超1500万元。

  高管腐败背后是权力寻租与业务违规的深度交织。以戴荷娣案为例,其在任期间通过干预贷款审批、人事安排等牟利,退休后仍利用影响力在富滇银行收受巨额贿赂。李宏鸣案则显示,其滥用信贷审批权为特定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直接导致不良贷款风险。

  腐败阴霾下,徽商银行干部体系屡现“塌方式”违规。2024年6月,合肥分行原行长何涛因“超授信额度贴现”被终身禁业;同年,铜陵、马鞍山等分行行长因违规放贷被警告并罚款。监管通报直言,该行“合规文化缺失,部分分支机构形成违规操作惯性”。

  在这样的环境下,2021年7月上任的徽商银行现任董事长严琛能否力挽狂澜,尚待观察。除了业绩被同业进一步拉开差距,这三年徽商银行频频收到罚单,指向其贷款管理不规范、客户身份识别不力等方面。另外,徽商银行A股IPO依旧遥遥无期。

  2025年2月,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一则挂牌信息表明,中粮集团及其子公司中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以合计2.43亿元底价,转让所持徽商银行7841.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0.56%。这并不是“中粮系”首次尝试清仓撤退。自2024年3月以来,上述股权已多次被挂牌出售,但由于无人问津而被迫降价,最终以“八折”价格再次出售。

  除“中粮系”以外,其他国资背景的企业也在逐步撤离徽商银行。例如,2024年6月,马钢集团挂牌转让其持有的微商银行175.99 万股股份;同年9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公开挂牌转让徽商银行431.3379万股股份。 不过,就目前公开信息来看,上述股权转让均未成功。

  尽管徽商银行早在2013年登陆H股,但其A股上市计划自2015年起三度折戟,至今未果。年报中未提及的股权纠纷,正是阻碍上市的关键“暗雷”。2019年,徽商银行大股东中静新华与杉杉控股因14.32%股权转让争议对簿公堂,涉诉金额超160亿元,相关股权至今仍处于司法冻结状态。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徽商银行共有董事15名,监事8名。其中包括严琛、高央等10名董事和何结华、钟秋实等5名监事超过了三年任期。而迟迟未能换届离任,应与徽商银行主要股东的股权纠纷有关。

  市场信心低迷进一步拖累资本规划。2024年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14%,低于行业平均10.54%,但股权频遭打折抛售导致增资困难。2024年6月,超9000万股股权在司法拍卖中流拍,成交价不足净资产三成。

  徽商银行年报显示,2024年净利润增速降至6.18%,较2021年的19.8%大幅下滑。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0.45%,净息差收窄至1.71%,较2023年下降17个基点,显示传统规模扩张模式已触及瓶颈。

  资产质量“优化”背后藏隐忧。尽管不良贷款率降至0.99%,但细分领域风险分化。房地产业不良率从7.33%骤降至1.08%,被质疑为“技术性出清”;制造业不良率微升至1.41%,个人贷款不良率则跳涨至1.51%。此外,该行通过“金融投资净收益暴涨245.7%”对冲息差压力,但此类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可持续性存疑。

  市场担忧其风险抵补能力。尽管拨备覆盖率提升至286.47%,但频繁的信贷违规罚单显示,部分资产风险可能未充分暴露。监管专项检查亦警示,其“负债与资产匹配性”问题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在此背景下,2023年2月,拥有丰富投行与商业银行经验的“75后”孔庆龙接任行长。孔庆龙曾任民生银行合肥分行行长、工行总行投行部副总经理。上任后,他主导推动绿色信贷与科创金融,例如“共同成长计划”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

  然而,市场更关注其如何破解历史遗留难题。徽商银行的“2万亿资产”光环下,合规漏洞、腐败痼疾与治理僵局交织,暴露出城商行粗放扩张模式的深层矛盾。若不能真正筑牢内控防线、化解股权纷争,其“高质量发展”承诺恐难兑现。

2025-05-14 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