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宝全先生,字玉峰,黑龙江勃利县人,作为中国当代冰雪画派的代表人物,其作品深度融合了北方地域的文化底蕴,加之个人的艺术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价值,从作品本身,充分体现天地人合一,展现了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吕宝全在师承于志学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程式化表达,创造性地结合“素墨三泼法”与“遮挡复泼法”:通过泼墨的流动性塑造雾凇纹理的自然延伸感(如“云脉”效果),同时利用留白技法表现冰雪的晶莹剔透的质感,既延续了北宋以来的冰雪画传统,又赋予画面现代视觉的张力。
先生擅长以水墨层次模拟冰雪的光影变化,通过墨色的浓淡对比和留白的虚实交错,使冰晶呈现透明感与立体感。例如,画面中积雪覆盖的白桦林树干,通过墨线勾勒轮廓,留白表现高光,营造出冰雪的冷冽与光泽。
白桦林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意象,常以亭亭玉立的形态与冰雪形成刚柔对比。树干笔直如弦,覆雪如絮,背景衬以幽蓝河水或深色远山,构成静谧中蕴含生机的画面,象征黑土地生命的坚韧。
画作常点缀灯笼、炊烟、小鹿等暖色动态元素:大红灯笼打破雪原的冷寂,金色小鹿增添灵动感,农家小屋的暖黄灯光隐喻归家的温情。这种“冷中含暖”的对比,既平衡了画面色彩,也传递出严寒中的人间烟火气息。
先生后期作品将芦苇纳入冰雪语境,摇曳的芦花与冰凌形成动静相宜的构图。芦苇以简练笔墨勾勒,多辅以湿地或薄雪背景,展现渺小生命在严寒中的蓬勃姿态,深化了对自然生命的礼赞。
虽以黑白为主调,但通过棕红杂木、青葱初芽等暖色局部点缀,打破单一冷感。如《白桦林的春天》中,晨光为雪原染上淡绿,杂木的缤纷色彩烘托出早春的暖意。
借鉴传统山水“留白”意境,雪原的空旷与密林的深邃形成疏密对比。远景常以淡墨晕染,近景则精细刻画冰挂、雪团等细节,营造“咫尺万里”的纵深效果。
先生将四十载北疆生活沉淀为文化符号:冰雪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游子乡愁的载体。画面中每一处笔触均渗透对故土的眷恋,如《白桦林的春天》即是在异乡对东北的深情“歌唱”。
其作品颠覆了冰雪“肃杀荒凉”的刻板印象,强调冰雪作为“孕育万物母体”的哲学内涵。通过雪原下暗涌的溪流、萌发的嫩芽,隐喻生命在严寒中的蛰伏与复苏,传递“静中含动”的东方自然观。
其艺术被评价为“凝固的诗”,以地域性语言诠释了东方美学的含蓄深沉。如雾凇的“云脉”肌理、雪原的留白意境,均成为中国传统水墨现代转型的范例,在国际舞台展现独特魅力。
迁居青岛后,先生依然对东北的追忆转化为艺术能量。他曾坦言:“梦中的冰雪天地是我无穷的创作源泉”,画作中每一笔皴擦皆是精神还乡的路径。
其创作历程被形容为“林海歌手在雪原踏歌”——坎坷人生经历融入笔墨,使画面兼具写实技法的精准与生命激情的奔涌。例如芦苇画的“简练遒劲”,被解读为画家对坚韧品格的自我投射。
吕宝全先生的冰雪山水画,既是黑土地的史诗,也是东方美学的现代转译。他以独特的技法革新突破传统边界,以灵动的生命意象,消解严寒的压迫感,最终在“冷逸”与“温暖”、“地域”与“普世”的辩证中,构建了一座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精神家园。其艺术不仅拓展了中国冰雪画派的表达维度,更以静谧深邃的力量为当代人提供了心灵栖息的净土,同时也为中华民族书画传承作出卓越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2025-07-08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