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海外艰难寻“光明”

光明乳业:海外艰难寻“光明”


  

光明乳业:海外艰难寻“光明”

  近期,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举办,光明乳业600597)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乳业”)首次成为官方合作伙伴,在这场光影盛会举办期间表现得异常活跃,并表示“通过产品创新、场景互动与文化共鸣三重维度,打造乳业品牌与影视文化IP联动的标杆案例。”

  与同业相比,光明乳业在营销方面向来低调,此次“蹭红毯”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现任董事长黄黎明接任以来,光明乳业已连续三年未完成年度业绩目标,市值更是从350亿元降至不足120亿元。纵览光明乳业2024年年报,仅有境外市场实现营收增长,然而这最后的亮点却极度依赖“输血”。

  日前,光明乳业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光明乳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申请借款共计1.3亿新西兰元(约合5.59亿元人民币),借款期限为一年。此次借款主要用于替换即将到期的借款,以支持未来的业务发展。公司将为此笔借款提供担保,担保金额为1.3亿新西兰元。

  这笔借款的最终流向是新西兰新莱特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莱特”)。光明乳业于2010年收购新莱特,是业内并购的首家外国乳企,先后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上市,一度被视为中国乳业出海的标杆。

  如今的新莱特却像是寄生在光明乳业内的“牛虻”,需要母公司频繁输血以维持经营。去年6月,光明乳业便已向新莱特提供1.3亿新西兰元贷款,以缓解后者面临的债务偿还困难问题;去年8月,光明乳业又通过定增的方式,为新莱特募集了2.18亿新西兰元,认购新增股份3.08亿股。同时,新莱特还进行了高达4.5亿新西兰元的银团再融资工作,以化解债务违约风险。

  以当前汇率计算,去年光明乳业向新莱特输送了超15亿元的资金,却未能挽救新莱特糟糕的运营状况。年报显示,2024年新莱特净利润亏损4.5亿元,同比下降52.03%;截至报告期末,新莱特负债合计高达38.3亿元。对此,光明乳业在年报中解释称,“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原因是商品价格下降及人力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

  然而,此次借新债还旧债,表明新莱特短期内仍然缺乏“回血”能力。放眼未来,新莱特的发展也不容乐观,有业内人士表示,新莱特主要业务还是婴幼儿奶粉,但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这一市场增长收窄甚至下滑是市场整体趋势。

  相较于对新莱特的偏爱,光明乳业在国内市场的开拓上显得极为吝啬。黄黎明曾公开表示,公司产品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销量的确不足,要走向全国市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光明乳业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很难做到像一些初创企业一样为了铺市场“烧钱”。

  厚此薄彼的原因或许可以从财报中找到答案。光明乳业2024年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42.78亿元,同比下降8.33%;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22亿元,同比下降25.36%。虽然完成了利润目标,但距离290.31亿元的营收目标相去甚远,并且利润目标的实现也是建立在土地收储补偿收益之上,缺乏可持续性。

  分地区来看,2024年光明乳业在上海市场实现营业收入67.29亿元,同比下降5.39%;外地市场收入99.90亿元,同比减少14.73%。境外市场成了光明乳业唯一的亮点,去年实现营业收入71.25亿元,同比增长1.61%,绝大部分由新莱献。

  自2021年10月接任光明乳业董事长以来,黄黎明面临着极大的经营压力,尽管业绩目标一降再降,但连续三年均未完成。经营不力的情况下,黄黎明及其高管团队却热衷于给自己加薪,年报显示,2024年光明乳业管理层年薪合计高达1009.14万元,同比增长5.59%,连续三年增长,其中黄黎明年薪高达173万元,同比增长14万元;总经理贲敏年薪164万元,同比大增49万元。相比之下,光明乳业人均薪酬却从2023年的34万元降至30.4万元。

  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掘新莱特所能带来的增长故事,维持投资者及基层员工的信心,对黄黎明及其团队极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光明乳业在境外市场的毛利率仅为5.99%,远低于上海市场19.71%和外地市场28.67%的毛利率。换言之,光明乳业境外市场的增长亮点也是基于让渡利润而实现的。

  作为一家百年乳企,光明乳业有着极为辉煌的过去,营收一度超越伊利和蒙牛,稳居行业第一。如今的光明乳业已跌出头部行列,更面临着市场口碑的快速崩塌。

  近年来,光明乳业频繁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今年1月,有消费者在美宜佳超市购买的光明酸奶保质期内变质,出现发黑发绿异物;去年10月,有孕妇饮用光明莫斯利安酸奶时,发现产品含有鲜血和血腥味。上海市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显示,上海乳品一厂分厂为光明乳业代加工的老酸奶有8352瓶虚假标注生产日期。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光明乳业的投诉超过507条,大量消费者反映光明牛奶存在变质、饮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等问题。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发帖吐槽光明牛奶质量大不如前。除食品安全问题外,光明乳业的售后服务同样受到消费者诟病,进一步影响其品牌形象。

  “之前有顾客买的光明牛奶出现变质问题,但是业务员在处理时不是很积极。”南京建邺区一名便利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那之后,我们就减少了光明产品的铺货量,除雪糕外,店内仅保留了光明优倍一款牛奶产品。”该店员还坦言,光明优倍还算畅销,主要是近期价格优惠幅度较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光明乳业若不能改善产品质量,或将进一步被市场边缘化。有趣的是,光明乳业再度下调了业绩目标。黄黎明谈及2025年经营目标时表示:“光明乳业将争取实现营业总收入261.96亿元,归母净利润3.3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大于3.48%。”这表明,光明乳业管理层对提振业绩似乎信心不足。

2025-07-06 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