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助冰雪 岗位练兵强保障

匠心传承助冰雪 岗位练兵强保障


  为全力保障我省冬季项目专业队备战训练,精准提升冬保中心一线职工专业能力,近期,冬季竞技运动保障中心(以下简称冬保中心)组织全体一线年度制冷制冰技能培训,采用“理论+实操+案例研讨”三位一体教学,系统性强化岗位技能,以“老带新、强带弱”的传帮带模式,推动技术经验薪火相传。

  制冷机房业务培训首环节聚焦制冷系统核心知识体系。中心返聘技术专家郭海军结合多年实战经验,系统梳理了制冷循环的四大核心过程——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并借助动态原理图直观呈现制冷剂在系统中的状态变化规律。制冷机房负责人张新华在讲解中反复对年轻职工强调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只有吃透原理,日后工作中才能精准判断故障根源。

  理论培训结束后转入实训环节,张新华、郭海军、李时光等技术能手带领全体一线人员进行实操训练,郭海军站在压缩机旁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诀,新人们轮流上手操作,老员工全程指导,及时纠正操作不规范、数据读取不精准等问题。新入职的员工无不感叹:“师傅们教的不仅是步骤,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场景,也正是冬保中心匠心传承的缩影。

  冬保中心中央制冷系统已经安全运行近20年,在这套充满时代烙印的系统中,每一次压缩机的启停、每一克的冷媒充注都凝结着冬保中心两代技术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一个优秀的制冰团队能在15分钟内让标准400m速滑场地冰面恢复镜面般的平整光洁,为日常训练及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技术支持。中心场馆部技术专家(北京冬奥会中方制冰师)周永春结合自己多年制冰经验为全体制冰师讲解制冰、浇冰、修冰等技术核心要领。周永春在授课中强调,由于冰面制作过程复杂、标准严苛,日常浇冰时对场地冰面温度、湿度、车速、下刀尺度、水流大小等多方面因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考量,不断寻找最佳结合点,在制冰过程中严控误差。这支传承冬奥精神的技术铁军,正用工匠之心守护着冰雪梦想,让吉林冰雪运动的火种永远炽热。

  冬保中心变电培训室内,10kV开关柜的金属光泽在日光灯下泛着微光。墙上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负荷数据,电工班负责人霍元春站在高压模拟屏旁对全体工作人员说道:“倒闸操作不是炫技表演,每一步都必须看得见、说得清、查得准!”同时他强调:操作票制度必须深入每一名高压操作者的心中,每项操作必须同步口述“四核对”:核对设备名称、编号、状态、位置。执行“三秒确认制”:手指设备间隔→目视标识牌→口述操作内容。建立“双轨迹记录”:电子操作票与纸质日志双重留痕。

  在东北零下二十多度的寒风中,他们顶着刺骨风雪抢修冻裂的管道,避免中心院区陷入供暖瘫痪;在盛夏供水高峰时段,他们潜入地下三四米的窨井排查渗漏点,确保运动队等用水供应充足。这群“管道医生”手持热熔枪如同执手术刀,以精湛的焊接精度守护着冰雪大院内各条管路的通畅。他们就是水暖班组的全体职工。

  在燃气锅炉旁后勤管理部副部长飞正为新入职员工讲解燃气锅炉使用操作的相关规范。他强调:“这次培训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燃气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运行结构;掌握燃气锅炉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熟知燃气锅炉的安全使用和维护保养知识,并能够熟练处理燃气锅炉运行中的常见故障。”

  本次技能培训,累计开展专题课程6场次,组织实操演练8场次,参训学员技能掌握率达95%以上,新入职员工掌握了设备运行的基本原理、安全使用规定以及日常维护保养方法,在专业知识、设备操作、应急处理等核心能力上显著提升。未来,冬保中心将持续优化培训体系,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深化技能培训成果转化,为我省冰雪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025-06-27 14:17